全球9国联手阻止中国医药出口!印度打响第一枪,原来是吓怕了?
发布时间:
2025-04-11
前一段时间,媒体的焦点都放在中国与美国之间愈演愈烈的贸易纠纷上,忙着看美国出招之后中国如何应对。当中大豆、高粱、钢材和太阳能电池板等商品屡屡被放上国际贸易舞台,成为两者较量的牺牲品。但实际上,这些和中国药品出口的艰难程度相比,可就小巫见大巫了。
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加快,中国药品也有了更多能往海外进军的机会。几年的发展之下,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和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。而且为了增强国产药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,有近50家的制剂企业通过欧美的认证,医药制造品出口额超过了135亿美元。不过中国医药企业的努力似乎不大受海外国家待见,有数据显示,从2010年开始计算,就先后有9个国家曾经对我国的医药产品发起了73个贸易摩擦事件。
印度和美国是最常找中国医药产品“麻烦”的两个国家,仅仅是去年,印度就对中国发起了5例贸易调查,美国也曾经4次发起知识产权侵权调查,而欧盟和乌克兰也跟着凑起了热闹。业内人士指出,中国长期在世界医药产业链中充当原料供应商,医药方面出口的80%都是原料药,而行业高端产品的制剂出口却仅有10%。所以原料药出口也就成了海外国家引发贸易摩擦的理由,而随着近两年制剂出口的比例大幅攀升,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也被欧美等国家盯上了。
标准和技术是硬伤,研发力度还需加大不过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药品出口多加阻挠,也不完全是没事找茬,关键还是对中国药品的质量有一定的疑虑。在医药研制方面,美国、欧盟及日本等国家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,因此对中国药品的出口也最为严格。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中,对农药残留、放射残留还有其他污染物就有繁多的技术标准,日本的农药残留允许种类更是少之又少。苛刻的条件就逼得中国药品,特别是制剂的出口要向规范的医药市场拓展,以求通过欧美日的监管要求,成为真正的医药大国。
可荒谬的是,海外国家在医药出口方面一直打压中国,根本目的竟然不是要给中国下马威,或者让中国的贸易经济受损。以印度曾经对中国甲硝唑产品开展的贸易调查为例,企业都已经做好应对准备,对方居然撤诉了。这也就表明,时不时对中国药品出口上来点不痛不痒的摩擦,实际上只想打乱中国医药企业的出海步伐,也为自己应对来自中国方面的挑战争取一点时间而已。中国企业不用太过慌张,看穿了发达国家的小伎俩自然可以从容应对,赢下药品出口的一仗只是小菜一碟!
上一页:
更多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