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时期周口地区文化:医药学
发布时间:
2025-02-16
明清时期,中医多出于书香门第,技不外传,父教子学,世代为医,常以祖传秘方享誉乡里,且多自立诊室、药铺。
刘汉儒(1529年~1603年),字文卿,号宪吾,更号思鲁,明代沈丘人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进士,曾任福建左布政使,于云南左布政使任上因病致仕。通医术,生平著述多散佚,仅存中医书《全幼对症录》,隆庆六年(1572年)正月,经漳州知府罗青霄集成为《广嗣全书》出版,孤本现存日本内阁文库。
刘璐(1643年~1728年),字石渠,号雪水,世称刘御大夫,刘汉儒曾侄孙,沈丘人,清代名医。其父刘祖曾任福建光泽县令,刘璐随父居光泽。当地民众受边境商人高利贷盘剥,生活十分困苦。刘璐帮助父亲施行封仓储粟,控制商人囤积居奇,为平民所称道。巨商大贾为此忌恨,上告诬陷,致其父革职赔款,家产罄尽。刘璐回到家乡后,设馆教学,衔冤发愤,于教书之余,博览群书,医术造诣尤深。

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,刘璐59岁中举,再由举人考取中书,留居京都。适康熙患病不起,太医投药无效。刘璐受荐以周口黑驴胶治病奏效,康熙病愈,特为刘璐设宴于乾清门。康熙对大臣称赞刘璐“学术醇正,识力过人,尔等可师事之”。各大臣晋贺并愿减级给刘璐加官晋爵,刘璐以年老谢辞,大臣们都称他“高人先生”,由是声闻海内。刘璐多次向朝廷申白父冤,雍正元年(1723年),帝恩准其父复职光泽县令,赠文林郎;赐刘璐中书诰封。雍正六年(1728年),刘璐卒于乡里,享年85岁,墓在沈丘县老城镇刘坟村。
明代,商水李立本、王广运为当地名医。据清乾隆十二年(1734年)《商水县志?方技》载,李立本,字起生,“隐居不仕,托业于医,窥岐黄之奥”,医术十分高明,被誉为“神医”。王广运,字芥庵,精岐黄术,著有《十二经络针灸秘法》,“对贫者施之以药,金石不求”,享誉乡里。
周家口瑞竹堂,全称周家口萨谦斋瑞竹堂药铺,位于周家口西寨东顺河街。瑞竹堂刘氏原籍江西庐陵,明洪武三年(1370年)迁至河南虞城,明万历初年四世刘华绅调任陈州府教谕时,携眷迁居周家口河西集。刘氏为中医世家,从始祖到四世虽都曾为官,但都热衷于习医济民。刘华绅迁至周家口后,创办了瑞竹堂药铺。至新中国建立后,共历13世,几乎代代从医,且出现了五世刘瑞麟、七世刘颚、十世刘福等名医。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才取消堂号,历时400多年。

瑞竹堂五世刘瑞麟曾任直隶州判。幼年随父习医,熟读多家经典医著,弃政从医后,继承家学,钻研医道,逐步积累和研制出许多新的方剂和丸、散、膏、丹,丰富和发展了瑞竹堂医药宝库。他行医终生,成为周家口名医,深受民众爱戴。
瑞竹堂发展至清代七世刘颚,开始了其鼎盛时期。刘颚,生于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淮宁县监生,曾任宛平县正堂,六品衔太医院院判。他饱学儒医,秉承祖业,后在瑞竹堂坐诊行医,为民除瘼。他在应用祖传验方的基础上,又潜修精制了太乙混元丹、寸金丹、朱砂万亿丸等方剂,救治病人无数。特别是朱砂万亿丸,能通治小儿多种疾病,疗效甚高,拯救了无数婴幼儿童。后瑞竹堂又衍生出世德堂和延生堂,每天3堂同开,接待病人。刘颚声誉很高,远近数百里闻名。他还著书多卷,可惜“文革”中被付之一炬。清朝著名学者、礼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纪晓岚曾赠匾“医界南针”。
八世刘文焕,生于嘉庆十五年(1810年),官居五品衔,授修职郎,赏戴花翎。此时瑞竹堂刘氏的官声医望达到顶峰,名噪一时。刘文焕60岁寿辰,湘军洋务派首领左宗棠赠匾“鹤龄延禧”;湘军将领、兵部尚书彭玉麟赠匾“望隆乡校”。

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(1518年~1593年),曾结缘瑞竹堂。明万历四年(1577年),已入花甲之年的李时珍为避家乡湖北蕲州(今蕲春)发生的严重水灾,一行4人逃难到周家口。当时,瑞竹堂是周家口唯一的药铺,李时珍便登门造访,受到刘华绅、刘瑞麟父子的热情接待。李时珍在瑞竹堂访问48天,与刘氏五世祖、瑞竹堂继承人刘瑞麟切磋医道,座谈有效良方。李时珍对瑞竹堂积累的丰富经验、有效良方以及研制的丸、散、膏、丹,逐一查看,详加询问。后将瑞竹堂有效良方作深入研究、验证,认为确有价值的,连同瑞竹堂名号一同载入《本草纲目》。《本草纲目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,1975年9月出版,精装本,上、下两册)序列第1卷第17页中“引据古今医学书目”,记载有周家口医家“萨谦斋瑞竹堂”名号全称。在其余51卷中,有44个良方选自周家口瑞竹堂。上册25卷,选载瑞竹堂良方26个,下册27卷远载18个。
清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,周家口已有制作丸、散、膏、丹之类的药铺,产品有柏子养心丸、牛黄清心丸、止痛散、化毒散、牛黄麝香膏、补心丹、万灵丹等百余种中成药。
明清时期,各县城和较大集镇都有中药店堂。药材由中药行、栈或行商药贩收购。药材店、堂、铺和户医坐堂看病卖药,也有悬壶摆摊及沿街叫卖者,经营中药多达400种。

西华县西夏亭乡陆城回族杨氏中医内、外科,始自明英宗天顺年间,方圆百里闻名;西华奉母城乡营岗村中医妇科,始于清乾隆五十年(1785年),创始人庞安江对胎前、产后诸病有“药效如神”之说,四世庞德墨将历代祖传秘验法集锦上升为理论,著有《安江妇科医镜》,六世庞清志在前人医学基础上又博览古医妇科名著,营岗妇科进一步发展;西华叶埠口乡溥沱正骨,始于清嘉庆十五年(1810年)。一世高林森与河北省籍张医生结好,张擅长骨伤科,医术传授给高林森,高林森施舍医药,治疗关节脱位、骨折等症,从此滤沱正骨方圆百里闻名。至今已传6世,尤以六世高洪喜较有名,将潭沱正骨由原来单方演变为中西医结合治疗。
西华皮营乡冯营中医内科,始于清嘉庆十五年(1810年),至今沿传五代,方圆百里闻名。至四世冯纯性,五世冯渭中都晋为中医主治医帅。

明清时期,医药卫生无专门组织机构,多为中医自开药铺,药诊合一,医术很少外传,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缓慢。民众生活贫困,无钱看病,得病就用土单验方治疗,或请巫婆、神汉施“法”求治,常是“小病抗,大病躺,得了急病见阎王”。
明清时期,疫病时有发生,死者无数。据《陈州府志》载,明嘉靖三年(1524年),瘟疫流行,死者十之三四。隆庆五年(1571年)春,瘟疫盛行,死者强半,麦熟无人收。崇祯十四年(1641年),大疫抵秋方止,死者无算。清乾隆七年至九年(1742年~1744年),皆大疫,死者相枕。
据清光绪十九年(1893年)《扶沟县志》载:明成化二十二年(1486年)大疫,死者相望。明嘉靖三年(1524年)一月一日,地震有声如雷,继而大疫,死者十之四。嘉靖十八年(1539年),大疫,人死过半。嘉靖二十年(1541年)夏秋,民多疟疾,死者甚众。
明成化二十三年(1487年)、崇祯十三年(1640年),鹿邑县两次发生瘟疫。

下一页:
更多新闻